背景:
阅读全文

云南中医学院2015年基础医学院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及考试大纲

[日期:2014-09-19] 来源:云南中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及考试大纲

基础医学院加试科目及考试范围

1.中药学《中药学》全国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钟赣生主编(2012年 5月)

2.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王易、袁嘉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年8 月出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2SBN-978-7-5132-0973-1

3.方剂学《方剂学》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李冀主编(2012年 12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类等专业用)

《中药学》考试大纲

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各论

第八章 解表药

第九章 清热药

第十章 泻下药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第十二章 化湿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十五章 理气药

第十六章 消食药

第十七章 驱虫药

第十八章 止血药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第二十七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八章 拔都化腐生肌药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考试范围

一、总体要求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两部分的内容。免疫学基础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所执行的功能的学科;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以及其临床诊疗方法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功能,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过程以及病理性免疫的发生机制,免疫学在现代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所致疾病的机制、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

二、主要内容

上篇 免疫学

第一章 免疫学概述

1.免疫现象的研究;

2.免疫系统的研究;

3.免疫作用机制的研究。

4. 免疫现象与“免疫”概念;

5. 免疫力的构成(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构成);经典的固有免疫包括屏障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分泌性蛋白;经典的适应性免疫包括T、B淋巴细胞执行的免疫;

6.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7.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和分类。

第二章 免疫细胞激活物

1.免疫细胞激活物的概念和概念的提出;

2.免疫细胞激活物的类型。

3.抗原(抗原的概念、性能、性质、抗原表位、影响抗原激活的因素、抗原的分类)

4.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超抗原(概念和特性),有丝分裂原(概念和特性),佐剂(概念和特性)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激活免疫细胞的方式及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类型)。

第三章 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概述(概念,概念的提出和演变);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3.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

4.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及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5.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6.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医学意义;

7.单克隆抗体(概念和应用意义)

8.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和研究前沿。

9.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概念

10.MHC分子的发现与生物学意义

11.HLA基因复体

12.HLA分子的结构与分布

13.HLA分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14.HLA的临床意义

15.CD分子的概念和分类;

16.黏附分子的概念和免疫生物学作用;

17.细胞因子的概念、共同特性、分类和免疫生物学作用。

第四章 免疫细胞

1.骨髓起源的免疫细胞

(1)髓系免疫细胞(起源和分化):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

(2)淋巴系免疫细胞(起源和分化):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和部分树突状细胞;

(3)谱系交叉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起源和分化及成熟特点;

(4)谱系标志不清的免疫细胞

2.非骨髓起源的免疫细胞。

3.固有淋巴细胞;

4.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和分类,三种专职性APC的特点和功能;

5.其他炎症细胞

6.T淋巴细胞

7.B淋巴细胞

第五章 免疫应答

1.免疫应答的概念和分类比较;

2.固有免疫应答——即时性体液因子作用阶段

(1)补体系统的激活与效应补体的概念、组成与命名(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补体系统的激活(MBL途径、替代途径与经典途径);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效应(溶膜、溶细胞作用、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2)其他体液因子的作用效应(炎症性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等其他急性期反应蛋白、溶菌酶等抗病原体物质);

3. 固有免疫应答——早期细胞作用阶段

(1)吞噬细胞的激活与效应(吞噬细胞对分子模式的识别、吞噬细胞的吞噬、杀灭机制);

(2)NK细胞的激活与效应(NK细胞激活方式、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机制);

(3)其他固有免疫细胞的激活与效应(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

4.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5.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6.抗体的效应;

7.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8.免疫的结局: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

9.超敏反应

第六章 免疫学应用

1.免疫预防的概念和目的;

2.人工免疫的类型

3.常用的生物制品

4.计划免疫的概念和我国的计划免疫程序及意义。

5.免疫治疗的概念和分类;

6.主动免疫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7.被动免疫治疗(抗体、细胞因子和过继免疫细胞);

8.免疫调节剂(免疫激活剂、免疫抑制剂);

9.中药的免疫治疗作用。

10.抗原/抗体检测的原理和具体方法简介;

11.免疫细胞检测:免疫细胞计数和功能测定

12.免疫分子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各成分和细胞因子等的检测。

下篇 病原生物学

第七章 病原生物学概述

1.病原生物的概念;

2.病原生物学的概念;病原生物学的研究范畴;

3.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历程。

4.生物间的生存关系(共栖、互利共生、寄生);

5.寄生物、宿主的概念;

6.人体微生态与机会致病

7.感染

8.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的生物类群

9.病原生物的分类位置

10.病原生物的命名。

11.病原生物控制的概念;消毒、灭菌、无菌的概念;

12.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

13.影响病原生物控制的因素(病原生物种类、数量、生活状态;控制的方法、强度、时间;被消毒物品的性质、性状;消毒环境)。

14.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

15.生物安全常识:

第八章 医学病毒

1.病毒的基本特性

2.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3.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4.病毒的增殖过程

5.病毒的异常增殖

6.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7.病毒增殖的指标与鉴定

8.病毒的变异现象

9.病毒的变异机制

10.病毒的医学意义

11.病毒的传播方式

12.病毒的传播途径

13.病毒的致病性

14.病毒的感染类型

15.抗病毒免疫的类型与特点

16.干扰素

第九章 常见致病病毒

1.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分型、命名、结构、微生物学检测、防治;

2.疱疹病毒的发现与描述、结构、致病性与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测、防治。

3.逆转录病毒概念与常见的致病种类(乙型肝炎病毒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4.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与描述、结构、致病性;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及结果分析;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5.五种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的传播方式;

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与描述、结构、致病性与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测、防治;艾滋病的流行现状。

第十章 医学细菌

1.细菌的形态

2.细菌的结构

3.细菌的代谢:细菌的代谢类型;细菌代谢过程中出现的产物;

4.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的营养类型;

5.细菌的增殖

6.细菌的人工培养

7.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8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等;

9.细菌的变异机制

10.细菌遗传变异的医学意义。

11.细菌感染

12.抗细菌免疫

第十一章 常见致病细菌

1.化脓性链球菌的概念和种类;

2.链球菌的发现与描述、结构、致病性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测、防治原则;

3.肺炎链球菌、其他链球菌的致病性;

4.葡萄球菌的发现与描述、结构、致病性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测、防治原则;

5.支原体的发现与描述、致病性与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测、防治原则;

6.放线菌属、诺卡菌属的致病性;

7.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与描述、致病性与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测、防治原则;

8.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的方法及结果分析。

9.沙门菌属主要致病菌的发现与描述、致病性与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测、防治原则;

10.志贺菌属主要致病菌的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11.大肠埃希菌的发现与描述、致病性与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测、防治原则;

12.衣原体的发现与描述、致病性与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测、防治原则;

13.立克次体的发现与描述、致病性与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测、防治原则;

14.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性。

15.破伤风梭菌的所致疾病、特性、传播途径与致病性、防治;

16.铜绿假单胞菌的所致疾病、特性、传播途径与致病性、防治;

17.幽门螺杆菌的所致疾病、特性、传播途径与致病性、防治。

第十二章 医学真菌

1.真菌基本特点

2.真菌的形态结构: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

3.真菌的增殖与培养;

4.真菌的感染与免疫(真菌的致病性、感染类型及特点、抗真菌免疫);

5.非感染性真菌病(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真菌毒素中毒、真菌与肿瘤)。

第十三章 常见致病真菌

1.浅部感染真菌: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小孢子菌属;

2.深部感染真菌:假丝酵母菌属、隐球菌属;

3.其他常见致病真菌:马拉色菌属、肺孢子菌属、曲霉菌属、组织胞浆菌属、镰刀菌属、青霉菌属、毛霉菌属等。

第十四章 医学寄生虫

1.医学寄生虫分类;

2.医学原虫的形态结构;

3.蠕虫的概念;蠕虫分类:线虫、吸虫、绦虫;线虫、吸虫、绦虫形态特点;

4.医学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

5.生活史的概念;医学生学习寄生虫生活史的价值和意义;

6.医学原虫的生活史类型(人际传播型、循环传播型、昆虫传播型);

7.医学原虫的生活史类型

8.医学节肢动物的生活史类型。

9.寄生虫感染的概念

10.抗寄生虫免疫(简单了解,免疫学部分详述)。

第十五章 常见致病寄生虫

1.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

2.疟原虫的种类: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我国疟疾流行概述;疟原虫各阶段形态特点、生活史、致病作用、机体免疫作用、实验室诊断、流行与防治原则。

3.刚地弓形虫各阶段形态特点、生活史、致病作用、实验室诊断、流行与防治原则;

4.阴道毛滴虫形态特点、生活史、致病作用、实验室诊断、流行与防治原则。

5.华支睾吸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原则。

6.日本裂体体吸虫的种类;日本裂体体吸虫成虫和虫卵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原则;机体对日本裂体体吸虫的免疫作用;

7.链状带绦虫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原则;

8.似蚓蛔线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实验诊断、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9.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两种钩虫比较)、生活史、致病作用、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原则。

10.蚊的形态、生活史与习性、致病作用;

11.蝇的形态、生活史与习性、致病作用;

12.蠕形螨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原则。

《方剂学》考试大纲

绪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

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法

第六章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三章 和解剂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五章 祛暑剂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

第八章 补益剂

第九章 固涩剂

第十章 安神剂

第十一章 开窍剂

第十二章 理气剂

第十三章 理血剂

第十四章 治风剂

第十五章 治燥剂

第十六章 祛湿剂

第十七章 祛痰剂

第十八章 消食剂

第十九章 驱虫剂

第二十章 涌吐剂

点击下载:基础医学院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及考试大纲.pdf

我要咨询或发布信息 | 编辑:yangying | 阅读:
热门培训课程
热门培训课程
热门评论